无为——草之魂韵 


画家李衡的哲学 

芭芭拉·赖希特,埃尔郎根艺术博物馆 2009


 

在中国青年画家李衡的工作背后,人们看到的不是无为,正好相反:那些大尺幅的画作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恰恰展示了他大量的艺术投入和勤奋。有些概念,在我们欧洲人看来是有负面的意思,就像“无为”这个概念。

 

为了更公正地评价画家李衡,我们要回顾一下他的履历。李衡将在近几年结束于纽伦堡艺术学院的学习。之前,他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学习,再之前他毕业于入学竞争极为激烈的中国中央美院附中,每年有上千名应试者报考,但只有40人会被录取。可以看出,能够被中央美院附中录取就已证实他具有很高的艺术天份。

 

在成为艺术家的道路上,画家李衡先通过了中国的传统艺术之路,又走向欧洲新时期艺术中心——圣彼得堡。那是由历代沙皇所珍藏的艺术品组成的世界闻名的艺术殿堂,它展示了至尊至极的艺术。艺术学院的学生们能够有幸现场临摹。这训练了他们的眼睛和手指,并让他们将那些划时代的伟大作品深深地铭记于心。通过临摹绘画,李衡也在这段学习中更加接近欧洲艺术史了。除了巴洛克时期的带有中国风格的陶瓷、织物和贵族宫殿中陈列的小摆设之外,古老欧洲的艺术同亚洲艺术并没有交汇点。在某种程度上,欧洲艺术对李衡来说是一片新大陆。它蕴藏着与中国不同的艺术历史背景,尽管两者都曾具有宫廷式的风格。

 

对此有着深厚兴趣的画家李衡十分推崇欧洲传统绘画的品质。在不断的探索学习中,他现在已能将自己在两种文化中所积累的经验融会贯通。“草之魂韵,无为”系列画作体现了他这种跨文化创作的水平。

 

对李衡来说,欧洲是另一种文化圈子,就如同中国文化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新鲜事物。我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与来自亚洲文化圈中的人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宗教哲学。因此,作为欧洲人我们不能用我们所熟悉的理解方式去理解,而需要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读他的绘画语言。

 

两年以来,这位年轻画家一直致力于画草。草让他着迷。草展示了一副永恒的、四季轮回的、周而复始的画面,它从萌发、生长到枯萎,又循环往复地从头开始。按照佛教思想,人也同样要经历这种轮回,直至经历多次重生到达涅槃,这是无法用语言描述也无法描绘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绝对的状态,一种有着深层和平和平静的境界。按照佛家思想,草和世间万物一样是有灵魂的,这种灵魂是通过它内部的美来表现出来的。对人类来说,草是一个画面,就像人一样,是自然的一部分。芸芸众生就同草地里的颗颗小草。不管它们多么弱小,草都会顽强地活下来。即使大树会被暴风连根拔起,小草也会因其柔韧而存活。

 

通过对中国哲学典籍的深入领悟,李衡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这种语言主要受老子《道德经》的影响。不行动意味着“无为”,这就是说顺应生命轮回而行,人只做上天安排他必须要做的事情,遵循自然规律。生长和消亡。不做刻意的行动和不必要的事情。思考命运所带来的事情。在《道德经》中,“柔”和“无为”这两个概念经常反复出现。老子在第四十三章说(节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在第七十六章又写道(节选):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上天对李衡安排的使命看来就是绘画。通过画作,他以美妙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水准的方式向我们描绘了他对社会、对世界的反思认知,尽管只是运用绘画的手段,但却包含深厚的哲学底蕴。

 

在近似书法艺术的表现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画作的精细。草茎并不是单纯地画上去的,而是用刮刀在颜料层中刮出来的。画中所呈现的绿色并不是绿色的颜料,而是在创作过程中生成的色彩。李衡在画布上将巴黎蓝涂抹在黄色的基底上。这就形成了一种原本并不是绿色的绿色调。此外,刮画的过程还蕴含着沉思冥想,这就类似写书法时的全神贯注。通过刮画,画作具有了雕塑的效果,这也延伸了画的维度。

 

仅用极少数的表现手法,李衡就能够将他的情感和认知表现出来。这也折射出他的传统和中国古典美学,完全符合哲学的思想,用少量的手法展示出许多。李衡成功地仅仅运用一种色调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极少的事物就营造出气势恢宏、扣人心弦的场面。在“有红椅子的草”这幅画中,西方世界和中国哲学产生出强烈的碰撞。我们所有人都无法摆脱现今物欲横生的社会,这让我们在消费至上、光怪陆离的世界中变得贪得无厌。我们看得见物质世界的诱惑刺激,却忽视了这种通过消费而拥有的只能带来短暂的幸福。我们购买的现代化产品几乎并不属于我们自己,在这里是以大红色的花园椅在绘画中来阐释的,当我们坐在上面,就看不到看起来很喜兴的大红色了。这就如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李衡运用的色彩极为简化而且也是极富用意的。在无为思想的引导下,画家思索着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在他的画中,粉色成为草地浪漫的背景,同时却也代表了无处不在的万物消逝、衰败和死亡。红色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传统。白色和黑色寓意着一种绝对的状态,最后的阶段——一种绝对的虚无。李衡将他画中的浪漫称为一种带有无法解密的悲伤和孤寂美。浪漫又意味着探问生成和消亡的背后,反思自己人生使命的究竟。在这些方面,老子的以简化繁、返璞归真的思想就变得更加具有说服力。

 

草以它的特性成为李衡的风景中的基础。广袤的荒原在眼前延伸,草原无边无垠。目之所及,只有草、地平线和云彩。天地之间会有什么?哪里是天之涯、地之角?按照佛家和老子的思想,这种虚无或空寂创造了一切状态,也就是画中天地之间的无法勾勒的空间。这种虚无决定了天和地的存在。没有这种虚无也就不存在天和地。画中的空寂是无法触握的,但却又是可以理解的。没有空寂也就没有我们。因此,李衡画中的空寂是他绘画反思的一种静止而又基本的元素,它同时也带有欧洲浪漫主义思想的印记。

 

在阐释这些“哲学意味的”画作时,我们也可以更进一步地解读它们的社会批判性。为什么资本主义体系不灵了,就像我们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能够明显感觉到的一样。也许答案就在于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数字的追求,对越来越多的增长的追求,这些会引发一些人的贪婪和物欲;答案也许还会在于我们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和我们整个世界的人为刻意。

 

老子在第三十七章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一方面,我们在欣赏李衡的画作时可以享受其自身的美感;另一方面,这些画又会引发我们去探索它们所包含的深层含义,让我们,尤其是在这个危机时代,回忆起我们原本的坚持,并体会到少即是多的真谛。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说:

“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也许李衡就是想通过他的艺术向我们展示一条通往人生圆满的道路。

 
 
Copyright © 2010 HENG LI. All rights reserved. Impressum